同飞股份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时间: 2024-03-17 16:49:23 |   作者: 开云电脑版官网入口网页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在工业温控领域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通过不断丰富和完善产业布局,形成了液体恒温设备、电气箱恒温装置、纯水冷却单元、特种换热器四大产品系列。公司的产品主要使用在于数字控制机床、激光、半导体、电力电子、储能、氢能、工业洗涤等领域,工业温控产品保障了上述领域设备正常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提高了设备的精度及寿命。公司产品与工业装备制造智能化发展趋势、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紧密契合,实现了与下游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融合发展,行业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特别是储能行业及电力电子行业的迅速增加,公司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公司主要下业发展状况如下: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强调,要推进产业现代化升级,加大智能制造实施力度,推动高端数字控制机床产业创新发展。随着“双碳”目标的确立和绿色低碳发展的策略的推行,数字控制机床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实现高水平发展的政策措施也将持续有力推进。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金属成形机床的累计产量为18.3万台,同比下降15.7%;2022年全国金属切削机床的累计产量为 57.2万台,同比下降13.1%。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综合各种各样的因素判断,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总体回升,2023年机床工具行业将继续恢复性增长,在预期好转情况下,全年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长。

  国内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等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亦将带动上游数控机床产业的蓬勃发展。工业温控产品作为数控机床的关键功能部件,主要应用于电主轴、伺服电机、液压站、电控系统的温度控制,是数控机床安全、高效工作的必要保障,工业温控产品也将乘着行业发展的东风,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激光加工技术作为现代制造业的先进技术之一,可兼顾高精密、高效率和低能耗、低成本的优点,具有传统加工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随着激光器技术和激光加工应用技术不断发展,激光加工技术能够在更多领域替代传统机械加工。近年来我国传统制造业正处于加速转型阶段,国家大力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原有激光加工技术日趋成熟,激光设备材料成本不断降低,新兴激光技术不断推向市场,激光加工的突出优势在各行业逐渐体现,激光加工设备市场需求保持持续增长。激光加工工艺包括切割、焊接、熔覆、3D打印、表面处理、打标、微加工等,广泛应用于锂电池、汽车、航空航天、光伏等领域,为先进制造所必需,应用领域的拓展为激光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

  激光设备对加工速度及精度有较高要求,激光系统在运行中不断产生热量,温度过高会损坏激光器关键部件,因此需要工业温控产品对激光系统进行水循环冷却,通过控制激光系统的温度来确保其稳定运行,工业温控设备是激光设备使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配套产品。随着激光产业的快速增长,激光设备的需求量有持续的增长空间,同时带动了工业温控产品市场的稳步增长。

  半导体器件制造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工业智能化转变的物质支撑,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其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受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新能源车等新应用的兴起,新技术应用需求推动半导体产业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在半导体器件制造的晶体生长、切片、光刻、刻蚀、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等芯片制作环节,会导致设备运行的电子元件能耗及发热量越来越大,为防止能量转化为热量引起器件的升温、发热,从而影响设备性能的充分发挥,必须引入温控设备,以保障半导体器件制造设备稳定运行。

  半导体器件制造设备包括单晶炉、晶圆成型设备、抛光机、光刻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清洗机、薄膜沉积设备、引线键合机、晶圆划片机等,是一种极其精密的机电产品,系统的温度波动大小关系到半导体产品的良品率和精度。半导体器件制造设备专用温控设备是针对其高精度、高可靠性而设计开发的专用设备,能够不间断的提供温度可控的循环液,保障半导体器件制造设备腔室所需的工艺加工温度,满足温度变化范围大、负载瞬间变化、设定温度随时改变等工况要求,能够达到±0.1℃甚至更高温控精度,主要应用于刻蚀、PVD、CVD等半导体器件加工工艺过程。

  我国对半导体产业政策力度逐步加大,《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系列文件对半导体行业提出多项扶持措施。国内半导体产业的产能规模和制造工艺均得到快速发展,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已成为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明显趋势,使得我国半导体制造设备用工业温控设备企业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能源电力规划与相关政策向清洁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日前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对于能源保障体系、能源低碳转型、能源系统效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发展目标和具体举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的驱动、产业政策的扶持、战略安全的需要、全球化趋势等因素叠加,助推着我国电力电子产业快速发展。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5.6亿千瓦,同比增长7.8%。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7亿千瓦,同比增长11.2%;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9亿千瓦,同比增长28.1%。

  在电气传动领域,大功率电机驱动耗用大量能源,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压变频器等电机调速装置的应用,同时在新能源发电、输变电、特高压、储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电力电子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从而带动温控产品纯水冷却单元等相关配套设备的同步发展。

  随着风电、光伏在未来的大规模高比例并网,有效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等问题,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实现高水平消纳利用,成为行业关键。储能技术特别是电化学储能技术,凭借其响应速度快、不受地域限制、成本持续降低等优点,在新能源电力消纳、微电网、电网调峰、区域供能、电动汽车等应用领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未来将成为主流的储能方式,发展潜力巨大。“新能源+储能”亦成为主流解决方案。储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保障能源安全、落实节能减排、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对切实推进能源革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双碳”政策的大背景下,《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对储能行业的高度重视,储能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以及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更好地引导了电网侧、用户侧削峰填谷,改善电力供需状况,促进新能源消纳;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储能商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空间。《“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从储能应用场景来看,政策要求加大力度发展电源侧新型储能,因地制宜发展电网侧新型储能,灵活多样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

  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及运行效率持续上升。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平均储能时长约2.1小时,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

  公司的工业温控技术是电化学储能系统中热管理的核心技术,温控系统通过冷却液或空气为储能电池电芯散热或加热以精准控制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温度的均匀性,保障储能系统安全可靠地工作,并延长储能电池的工作寿命。因此,随着储能市场的高速发展,工业温控产品将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能帮助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实现电网大规模调峰和跨季节、跨地域储能,加速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低碳化。我国具有良好的制氢基础与大规模的应用市场,发展氢能优势显著。加快氢能产业发展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也意味着氢能的开发与利用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氢能成为破解能源危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新形式。

  公司工业温控设备可应用于制氢设备的电解槽冷却控温、氢压缩机冷却散热、氢加注设备温度控制等环节,是氢能装备的温度控制关键设备。

  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不断释放,工业化、自动化洗涤的需求不断扩大,工业洗涤设备已经在服装企业、纺织企业、水洗企业、各类工厂、学校、酒店、医院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是释放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以及降低能源消耗的必然需求。公司的特种换热器广泛使用在工业洗涤行业,目前已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

  工业温控产品的应用需求受国家政策、下业发展情况的影响较大,未来受数控机床、激光、半导体、电力电子、储能、氢能等行业发展趋势带动,行业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随着技术进步,工业温控产品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产品更新换代、能效升级的需求更加强烈,工业温控行业处于繁荣发展的长周期中。

  公司专注于工业温控领域,经过多年的业务实践,已在行业内形成较高的市场知名度,拥有优质稳定的客户资源,并通过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生产工艺的持续优化,产品性能的不断提高,以及严格的质量管控,已在工业温控领域建立了较为突出的竞争优势,奠定了较优的市场地位。

  1、数控机床和激光设备温控领域是目前公司产品应用占比较大的领域,公司在国内数控机床和激光设备温控领域具备一定业务规模和产品覆盖面,是海天精工601882)(601882)、纽威数控(688697)、德国埃马克集团(EMAG)、浙海德曼(688577)、尼得科(Nidec)、锐科激光300747)(300747)、海目星(688559)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良好合作伙伴。随着工业温控产品的迭代升级和工艺的进一步完善,公司的产品组合、解决方案不断丰富更新,行业应用面不断扩展,公司作为国内主要的工业温控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角色将得到不断提升。

  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国产替代和市场份额提升是我国该领域企业的成长主线,公司凭借良好的行业口碑,依托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已逐步拓展了北方华创002371)(002371)、芯碁微装(688630)、华海清科(688120)、上海微电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等。

  2、在电力电子温控领域,公司的纯水冷却单元产品可应用于输变电、电气传动、新能源发电等场景。公司已成为思源电气002028)(002028)、四方股份601126)(601126)、新风光(688663)、特变电工600089)(600089)、河南许继电力电子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供应商。基于我国电力电子装置行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公司将进一步深耕拓展。

  随着“双碳”目标的展开,储能行业迎来快速且持续的增长,公司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已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和较大的产能规模,为储能领域客户匹配了相关液冷和空冷产品,未来将通过精准控温、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温度均匀性等综合优势进一步拓展储能温控产品市场。同时,随着液冷温控产品逐渐成为趋势,占比逐步提升,公司产品得益于在数控装备、电力电子行业积累的液冷温控优势,应用于各类储能温控场景。报告期内公司储能温控领域的营业收入约为1.58亿元。

  3、在氢能领域,上游制氢环节以及下游加氢环节均对温度控制有着极高的要求,已拓展客户有海德利森。

  4、在工业洗涤领域,主要客户有简森工业洗涤技术(徐州)有限公司、济南绿洲清洗设备有限公司、江苏海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星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

  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温控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凭借深厚的技术沉淀与精耕细作的自主研发能力,成为工业温控领域整体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可分为液体恒温设备、电气箱恒温装置、纯水冷却单元和特种换热器四大类,下游应用场景主要为数控机床与激光设备、半导体制造设备、电力电子装置、储能系统、氢能装备、工业洗涤设备等领域。

  液体恒温设备在数控装备领域,主要应用于数控机床主轴、电机、液压站、减速箱等关键功能部件的温度控制;还广泛应用于激光设备的激光发生器(包括光纤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等)、切割头以及光学部件的温度控制;在半导体制造设备领域,主要应用于光刻机、刻蚀机、PVD/CVD、研磨抛光机等关键设备的温度控制。

  液体恒温设备在储能领域,因其具有温升低、温度均匀性好、能效比高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储能系统电池电芯的温度控制。

  电气箱恒温装置主要应用于数控装备的电气箱、激光器柜体、电力电子装置的电气箱以及储能电芯的温度控制。

  纯水冷却单元是通过高纯水作为介质为电力电子设备提供冷却功能的装置,主要应用于新能源发电变流器、柔性输变电设备、电气传动设备等领域,服务于新能源发电、电力、石化、工程船、盾构机、轨道交通等行业。

  特种换热器是指具有高耐腐蚀、高可靠性、高强度、高换热系数等特征的换热部件。公司特种换热器主要应用于电力电子行业中海、陆风电的温控系统及工业洗涤领域。随着公司业务拓展,特种换热器也逐渐应用于服装机械、半导体制造设备等其他工业领域,形成了优质的客户群体。

  公司技术和产品研发采用整合式开发模式,强调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主要以市场需求、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技术指标要求、成本控制要求为导向,整合研发资源,采取自主研发为主,和高等院校、上下游产业伙伴协同设计开发为辅的方式,进行研发设计,推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走向市场。

  标准化产品是指定型且具备稳定需求的产品,公司采用订单与经济化批量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排产。在生产工序中,公司将产品外壳钣金件、线束等工序部分或全部委外生产,以更好的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并更有效的提升产能。此类产品主要满足具体产品成型并形成持续订单的客户。

  定制化产品是指对于差异性较大的定制化产品,公司根据销售订单,技术部根据客户要求在现有定型产品基础上进行产品个性化设计,采购部根据物料清单实施采购,生产部组织生产,质管部对产品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控。主要满足由于下游设备的工况、工作环境、冷却容量、温控精度等原因存在个性化需求的客户。

  公司采用“订单驱动+安全库存”的采购模式:针对定制化产品,根据订单进行采购;对于通用类物资,考虑经济批量采购因素,长期保持安全库存备货。公司建立了采购循环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对采购、存货流转、仓储等采购业务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

  对于重要物资,公司与核心供应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年度采购协议,从而保障供货的安全性和价格的平稳;对普通物资或一般物资,在合格供应商范围内进行竞价采购。

  对于同一种原材料,公司会选择多家供应商在性能、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按《供应商准入标准》择优者作为合格供应商。对主要原材料,保持至少2家供应商的长期稳定合作,形成供应商竞争格局的同时,降低采购风险。对于铜材、铝材等金属原材料,其采购价格随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而变化,公司根据市场预判,择机采购。在主要温控部件方面,如压缩机、水泵、风机、管路元件等,公司与主要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应对价格波动。

  公司的工业温控产品的应用领域广阔,同一应用领域的不同客户对产品型号、性能指标等也会有不同的要求,为满足下游客户定制化的产品需求,贴近市场并及时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有利于向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和控制产品销售风险,公司采用事业部制形式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客户所处行业划分为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事业部。

  (1)客户开发:深度挖掘细分领域,拓展下游应用场景。公司目前在核心业务领域已具备了业务规模、优质客户资源基础,在工业设备制造领域,上述基础是进入行业内其他主流客户供应商名录的重要条件,因而公司具备持续拓展新客户资源的能力。

  在新市场开发方面,公司逐步将业务从现有主要市场领域延伸至其他下游应用领域,结合新下游应用领域的技术特点与技术需求,持续开发新产品。深度挖掘细分领域,不断拓展下游新的应用场景。

  (2)销售业务开展:顾问型直销。经过多年的培养,公司形成了一支熟知行业需求、精通行业技术的销售团队。在与客户接洽阶段,精准识别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同时,在产品开发端,与客户进行协同设计,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把服务做在售前环节,从技术服务层面,增强与客户的粘性。

  (3)客户维护:通过专业的售前服务和及时的售后服务,在客户间形成良好口碑,形成推介效应。公司采用以区域中心辐射周边的方式,能够充分了解并快速响应客户对服务的需求。

  (4)国内外两个市场密切结合,互相促进。通过德国全资子公司ATF,打开通往国际的技术窗口,获取国际前沿的市场信息,抓住与一些行业知名跨国公司达成在欧洲的合作契机,促成与其国内制造基地的合作,同时,通过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成熟应用,也促进与国际合作的推广。

  公司主要从事工业温控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通过多年深耕细分行业,初具产业化规模,在行业中占据一定市场份额,随着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实现规模化效益,提高产品稳定性,优化单位成本,通过提升产线信息化、自动化的集成度,提升交付能力与交付质量。公司通过向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专业产品、综合解决方案和服务,不断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积累了优质的客户群体,形成良好的品牌口碑,以此获取盈利。

  公司产品适用于工业温控领域,产品系列多,且涉及的下游应用领域广泛,主要服务于数控机床、激光、电力电子、储能、半导体制造设备、氢能、工业洗涤等领域,具有“种类多、规格齐,技术参数和制造水平国内领先,货源提供及时,服务快捷周到”等特点,是国内工业温控细分行业中的标杆企业。公司自创立以来高度聚焦生产、研发实力,拥有超强的国际化研发和市场拓展团队,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智能化程度高、针对性强、品质优良,充分满足了各行业用户的温控需求。

  公司液体恒温设备与电气箱恒温装置广泛应用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既有下业的带动,也有国家政策的推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继续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推动高端数控机床等产业创新发展。《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要重点发展高功率激光器,促使液体恒温设备和电气箱恒温装置需求量进一步增加。

  在新能源行业领域,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加强推广应用,推进行业发展。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新能源、氢能、新型储能等是国家重点投资发展的领域,国家将加快推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提升创新能力和自主可控水平,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十四五”期间,在国家整体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储能产业配套政策将更加完善,储能行业的发展优势会逐渐凸显。能源行业的应用需求增加,带动公司液体恒温设备、电气箱恒温装置和纯水冷却单元系列产品的收入进一步增长。公司工业温控设备的应用领域在原有的数控机床、激光行业、电力电子装置等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向储能、半导体制造、氢能等领域拓展,并作为公司未来战略性发展领域。

  工业温控设备已经广泛应用在数控机床、激光行业、半导体制造设备、储能等产业领域,从而使工业温控设备的市场得到扩展。通过精准分析市场动态及细分领域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公司将市场信息与研发、工艺、生产等环节协同驱动,精确掌握前沿技术趋势及工艺优化诉求,形成了公司个性化综合解决方案的快速响应机制。公司专注于工业温控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技术储备较为充足,技术团队能力水平持续提升,使工业温控设备的性能、功能、产品稳定性、应用场景多样性等方面得到稳步提升,产品竞争优势较为明显。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提升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在市场订单充足的情况下,通过新增产线和工艺升级提升产能,通过系统员工培训和体系建设提升产品交付质量,有效的保障了订单及时交付。

  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司已成为跨行业领域的工业温控解决方案服务商,以数控装备(数控机床、激光设备等)及电力电子装置温控为核心业务,积累了纽威数控(688697)、海天精工(601882)、德国埃马克集团(EMAG)、浙海德曼(688577)、尼得科(Nidec)、思源电气(002028)、四方股份(601126)、特变电工(600089)、河南许继电力电子有限公司等稳定、优秀的客户,是国内工业温控领域具备业务规模和产品覆盖面的主要厂商之一。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拓展电力电子、储能、半导体、氢能等行业领域,公司将进一步把握市场机遇,抢占先发优势,为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奠定重要基础。

  为充分了解客户需求,优化产品和服务,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技术支持和售后维护等客户服务体系,落实销售人员定期回访客户的机制,完善服务网络,为重点市场区域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提供技术咨询、安装调试、人员培训、产品升级和售后维护等服务。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及市场影响力和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为公司把握发展机遇、提高市场占有率、迅速进入其他新市场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公司与国内上百家企业建立了业务往来,深入了解和总结了下游客户的平衡需求,并在产品设计时将应用环境作为重点考虑因素,根据客户特点进行针对性开发,在材料选用、组件配置、机械设计和控制系统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或结构优化。公司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液体恒温设备、电气箱恒温装置、纯水冷却单元和特种换热器等四大类,上述产品应用涵盖数控装备、半导体制造设备、电力电子、储能、氢能等多个工业温控领域。公司下游覆盖面较广,同时公司也在不断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如储能、半导体、氢能)。另外公司下游数控装备行业作为工业基础行业,涉及消费电子、航空航天、汽车、船舶、轨道交通、通讯、电力等各行各业,产品应用范围广泛,市场蕴含量大。

  公司产品结构较为丰富,下游应用领域较广,且在细分领域的产品布局兼具规模化与差异化的优势。这些特性既有利于公司降低单一下游市场需求波动对经营造成过大的不利冲击,也是公司进一步拓展不同领域市场、扩大业务规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公司注重产品质量控制,走精品化产品路线,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涵盖采购、技术研发、生产流程等环节的一系列质量控制制度,由质管部严格落实执行。

  为确保产品品质,公司研制的每一款新产品均需经过设计评审和技术委员会论证;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依据工艺文件,对每一道工序和工艺关键节点进行自检和互检;在产品入库前进行成品检验,全过程严格按照ISO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执行。公司将员工绩效与质量控制过程相结合,充分调动员工参与质量控制的积极性,强化各岗位的品质管控职责。通过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产品故障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公司以高标准要求选购原材料及部件,生产所用主要原材料及部件大多为同类商品的知名品牌,从性能、质量、创新、迭代、价格等方面与供应商建立良好合作机制,获取质量稳定、技术先进、性价比高的产品。通过优胜劣汰,建立完善的供应商体系,以此提升工业温控设备的市场竞争能力,博取更高的市场声誉。

  公司每年综合考虑资本情况、经营状况、下游市场需求及技术发展方向等因素稳步增加研发投入资金规模。形成了自主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的创新机制;并且公司参与部分下游客户的产品研发,协同设计技术方案,通过技术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增加客户黏性,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通过多年的业务实践已形成了涵盖热工、控制、节能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对应的专利覆盖工业温控设备的基础工作环节,并与下游核心运用领域紧密结合。公司的技术先进性体现在个性化解决方案、关键功能部件的自制、控制系统的自研及关键生产工艺于一体的实施能力。截至2022年末,公司拥有专利138件(其中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131件)、软件著作权39件。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河北省科技领军企业”,拥有“河北省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与天津大学共建“工业热管理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承担的河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风力发电机组冷却换热系统装备产业化”和廊坊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新能源汽车换电站专用热管理装置产业化”均已通过验收,报告期内再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截至2022年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169人,占员工总数的11.65%。

  公司秉承着“聚五洲精英、造世界精品”的人才理念,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梯队层次合理的专业队伍,公司骨干员工长期稳定。

  公司一贯注重关爱员工,为员工提供较具竞争力的薪酬方案,并提供完善的职业发展平台。公司始终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公司创造效益,为股东创造回报,为员工创造幸福生活,让生活充满正能量”的使命,以人为本的实践也反哺了公司的经营,员工们恪尽职守,形成了“信任、修己、团结、专业、创新、奋斗”的企业理念,为公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公司也将通过不断完善、优化用人机制,来吸引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技术人才,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公司持续发展能力。

  自成立以来,公司聚焦工业温控的生产、研发,拥有丰富的产业化经验,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大,公司规模优势日益凸显,在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技术持续迭代、客户服务等方面拥有较强实力 ,可在保证产品质量稳定的同时实现高效生产。

  随着项目建设的陆续投入使用以及产线的陆续升级,公司不仅在大批量生产上具有规模优势,也将有效控制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边际成本,形成较高的抗风险能力与客户需求响应能力。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的“精密智能温度控制设备项目”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公司实施独特的“236”创新管理模式,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围绕“服务+创新”2个中心,为客户和相关方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诚信履约、增值服务;全面创新管理、技术、营销、服务的模式。设立“采购+生产+售后”3个闭环控制,对采购物资质量的全闭环控制;对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进行全闭环控制;对售后服务质量及信息全闭环控制,严格质量管理,持续践行质量文化理念,全面保证产品质量。在“技术方案+供应链+生产链+人员+安全环保+客户体验”6个关键环节设置控制点,注重技术方案评审控制;供应链的准入控制;对人员素质、技能、责任心、质量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对生产设备、工作环境、产品是否满足“安环”要求定期检查;关注客户体验的结果反馈,为持续工作改进提供依据。

  公司管理层将战略思维和风险思维深入结合,创新管理工具,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报告期内,公司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坚持着在良性循环的发展中主动变革,深入践行卓越绩效模式,同时导入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为其赋能。聚焦公司目标,融合同飞文化,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有序推进储能、半导体、氢能等业务快速拓展,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综合影响力。

  2022年,面对全球经济增速趋缓、原材料价格基本处于持续高位波动等挑战,公司管理层在董事会的领导下,沉着应对、踔厉奋发,实施精细化生产经营管理,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将不确定性因素对公司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同时,公司管理层围绕长期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积极主动展开降本增效,优化内部管理措施,同时根据外部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推进产能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与产品市场占有率。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深耕主业,下业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公司业务规模、盈利能力及市场地位持续提升,主营业务创收能力持续改善,经营向好的趋势越发显现。但由于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波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增加、新增部分生产人员熟练程度较低导致综合毛利率有所下降;再加上研发支出增加、产生股权激励费用摊销等因素,公司经营利润同比降低。公司积极应对材料涨价影响,挖潜提效,优化产品设计,改进产品工艺;通过优化产线,强化新员工培训,提升操作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公司效能稳步提升,增强抗风险韧性和发展活力,做强企业。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4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56%;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0.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7.27%。

  为了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公司管理,提升综合运营水平及效率,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及战略发展规划,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优化调整,划分为精密加工事业部、装备制造事业部和新能源事业部。上述事项已经2022年4月22日召开的第二届董事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

  2022年 10月,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员工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各方共同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在充分保障股东利益的前提下,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公司制定了第一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2022年11月15日,公司召开202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第一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及其摘要的议案》,并于同日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和第二届监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向激励对象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议案》,确定首次授予日为2022年11月15日,以63.80元/股的价格向159名激励对象授予74.40万股限制性股票。本次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性,提升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持续竞争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共计召开8次董事会,2次股东大会。公司不断调整和优化经营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持续优化包括经营控制、财务管理控制和信息披露控制在内的内部控制体系,根据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各项法规、规范性文件,结合公司实际需要,公司修订了《公司章程》,同时修订完善了《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三会一层”治理沟通机制,发挥独立董事、监事的外部监督作用;落实内部审计各项工作要求,压实内部审计的内部监督责任;强化投资者日常沟通,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公司透明度,准确、及时地传递公司信息,保护利益相关方知情权。此外,报告期内,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公司从实际工作出发,积极开展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完善培训工作,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建设,保证公司各业务模块工作的顺利开展。

  公司近几年一直保持对研发投入的力度,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为 4,977.52万元,占营业收入的4.94%,同比增长69.02%。坚持自主创新与吸收引进相结合,推动技术和产品不断升级,强化项目储备及新产品的研发。公司充分洞察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前瞻性技术升级目标,明确技术发展路线;坚持以品质可靠为基础,以提升性能为支撑,充分优化关键流程和重要参数,创新迭代,紧贴客户研发动向,促进研发成果的快速转化,进一步扩大各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拓展了储能、半导体领域的诸多客户,公司业务持续增长,营收规模不断扩大,为紧跟行业和客户需求,公司对现有产能提前进行布局。公司结合产品市场变化和生产经营需求的实际情况,认真审慎的研究分析募投项目实施的有效性,有序推进募投项目“精密智能温度控制设备项目”的实施进度,截至报告期末前述募投项目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自筹资金建设“智能流体控制设备项目”在报告期末部分车间转固,其余建筑进入收尾阶段,部分设备进入安装调试阶段。同时报告期内,为满足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和产能布局的需要,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增强公司行业竞争力,公司投资建设“三河同飞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储能热管理系统项目”,项目总投资 55,000万元,其中使用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中部分超募资金32,300万元,剩余部分22,700万元由公司自有资金或通过其他融资方式解决。公司于2022年9月27日与北京建工路桥集团有限公司、三河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截至报告期末已完成基础施工。

  为紧跟全球“碳中和”时代步伐,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温控专家,持续推进细分领域拓展和关键客户的深度融合,优化市场结构布局,公司于2022年12月22日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对境外全资子公司ATF Cooling GmbH增资的议案》,同意使用自有资金100万欧元对全资子公司ATF增资,用于满足ATF的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旨在于进一步开拓欧洲地区的业务,提升公司对国内相关客户在欧洲地区的配套服务能力。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将牢牢把握中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及新能源产业高速增长的时代发展机遇,快速推进储能及半导体领域温控业务,做精中高端装备制造温控业务,做强电力电子装置温控业务,稳步发展特种换热器业务。以同飞文化为基础,以组织建设及关键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市场营销与服务能力提升为突破,以产能提升及产业生态建设为重心,以两化融合为赋能,以实施卓越绩效为抓手,以上市平台为助推,大幅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到“十四五”末,成为国内中高端工业温控整体解决方案标杆企业,打造中高端工业温控产品,创造工业温控领域旗舰品牌。公司制定如下发展战略:

  工业温控设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配套产品,要求温度控制的高精度和高稳定性,因此工业温控设备的品质是影响高端装备稳定运行及其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充分发挥技术平台优势,持续推进产品迭代升级,坚定精品制造之路。

  公司愿景是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温控专家,以国内市场为核心,辐射国际市场,成功实现进口替代。公司以产品被纳入国际知名品牌的采购体系来有效推动公司的国际化进程,包括产品研发和制造的国际化定位,海外销售渠道的建设,以及国际化公司治理体系的逐步建立。

  工业温控产品具有宽广的应用领域,需求层次非常丰富,产品具备广阔的拓展空间。产品线延伸战略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纵向延伸,向更先进、更高端、国际品牌占有率更高的应用领域延伸,与国际厂商同台竞技;公司将进一步完善产品结构和产能布局,拓展更丰富的产品体系,针对下业不用的应用领域,开发系列空冷、液冷产品,形成个性化解决方案,不断扩大各应用领域的业务规模。二是横向延伸,在目前已有的下游应用产品的基础上,利用公司产品已积累的品牌、技术及品质优势,向更多的细分行业应用拓展。公司积极加大技术创新,遵循国家政策,贴合市场需求,拓展储能、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换电站)、氢能、数据中心等应用领域,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未来三年的业务发展目标是:快速推进储能领域温控业务,扩大业务规模,在发电侧、电网侧以及用户侧等领域进行布局,进一步满足全业务、全场景和个性化定制服务的应用需求,提高公司产品市占率,拓展优质客户资源,实现与行业内优质客户深度绑定;扩大纯水冷却单元在电力电子装置领域的应用,巩固和提高公司产品在国内数控装备领域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应用于技术更先进的数控装备;扩大产品海外市场销售比重,与更多全球著名高端数控装备厂商建立更加紧密的业务协作;推进特种换热器在电力电子装置、工业洗涤设备等方面的应用;依托《数据中心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国家标准的实施,拓展液冷解决方案在数据中心温控领域的应用,构建液冷平台,推广多场景液冷技术的应用,助力数据中心行业绿色节能发展;通过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实行精益生产,提升快速交货能力和大批量交货能力,将工业温控设备产品的设计、制造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专注工业冷暖,共创绿色发展。

  2023年,公司将继续坚持深耕主业,调整结构、提升性能、控制成本、创造效益,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水平和决策机制,稳健经营,提升核心竞争力。具体经营计划描述如下:

  公司将聚焦产品市场开拓,扩大产品覆盖范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快速推进储能及半导体领域温控业务,做精中高端装备制造温控业务,做强电力电子装置温控业务,稳步发展特种换热器业务。按照“夯实国内,开拓海外”的指导方针,扩大公司境内市场份额,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在欧洲、北美等地区的市场影响力,巩固和增强公司在细分领域的市场地位。

  为满足储能等新能源市场对工业温控产品的需求,提升公司在储能电池温控领域的市场规模,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将通过个别产线的优化升级和新增自动化设备,提升产线的信息化集成水平,推进现有产能和效率提升。重点推进储能热管理系统项目进度,为新能源行业增长需求做准备。

  公司将继续强化管理优势,抓好管理维度,探索管理深度,完善制度建设和流程管控,提升内控能力,完善营销体系建设,加强一体化统筹和协同联动。随着公司业务模块的丰富和业务规模的扩张,公司亟需从人才引进、制度流程建设、组织架构优化等方面多维度的提升公司管理能力,建立国际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内控管理上,公司将进一步健全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加强内部规范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制度流程梳理,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内控制度,建立更为科学、高效、合理的决策与管理系统;审计部以制度为依据开展监督审计工作,确保制度执行到位,不断提升公司内控能力。

  加强经营性现金流的优化管理,有效集中控制资金风险,加快应收账款回笼,降低营运资金成本以提高盈利水平。进一步加强资金融通的同时,拓展融资渠道支持业务发展。深化预算管理,做好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工作,协助管理层决策并促进业务目标达成;抓实精细化财务管理,依托ERP系统,大力推进预算管理和行业对标管理,促进公司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在成本管理方面,通过技术升级、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规模化生产等方式降低成本,在不断完善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保证高品质的同时,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性价比,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公司将强化财务管理,充分发挥财务职能作用,重点做好合同风险控制、应收账款管理、库存管理工作,加强供应商管理,提高存货周转率,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全面提升公司经营质量和运营效率。重点通过对公司及子公司的采购、生产、运营及融资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以及优化研发项目管理,控制公司各项成本费用。

  公司将推进各经营部门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提升,优化升级ERP系统,落实办公协同OA系统、MES系统的搭建,深化两化融合,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流程化,强化高端智能制造能力,强化质量意识,突出过程控制,提高产能效率。持续升级完善管理信息系统与平台化建设,延申子公司管理,资源共享,协同增效。

  公司将严格遵守中国证监会、深交所的监管要求,及时、客观、完整进行信息披露,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对接,不断完善内部运作机制、决策程序,提升公司规范治理水平,推进企业制度建设;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职权范围及议事规则,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及各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形成各司其职、相互制约、规范运作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重大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化;加强信息披露工作,提高公司运作的透明度,在完善现有治理结构的同时,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公司证券部将坚持主动型、常态化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继续加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沟通,树立和维护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良好形象,稳步提升公司价值。

  加强各项业务的内控管理排查力度,对规章制度与业务流程的合法合规性、业务关键环节与关键岗位的合规风险防范、控制与纠正等方面进行自查、检查,并就排查情况形成报告,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时发现风险敞口并制定整改措施,切实整改落实到位。

  公司将加强研发团队建设,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鼓励员工创新,保持公司自主研发优势,使公司研发能力处于细分领域领先水平。

  公司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跟踪工业温控产品及新器件、新工艺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市场需要,结合数控装备、半导体、储能、数据中心、氢能等领域发展趋势,进行产品及技术预研和产品品类拓展,同步做好科技成果的产出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公司通过优化产学研布局和资源配置,持续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各方优势,推动产学研融合,持续激发创新活力,打通创新链条,助推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公司将重点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体系,形成与战略规划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继续秉承“聚五洲精英、造世界精品”的人才理念,聚焦各类优秀人才,快速引进行业精英人才、培育内部潜力人才,重点落实人才发展战略。建立完善长效激励机制,继续探索、制定、完善激励机制,实施差异化的激励办法,在激励方案制定时严格与绩效考核指标挂钩,强调激励与约束并存,注重激励长效性。同时,强化团队意识,培育具有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的高绩效人才团队,凝聚工作合力。

  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大,市场需求放缓,宏观经济风险加剧,能源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调整、行业资源整合、市场供需变动等因素都有可能对公司的盈利能力造成冲击,可能使公司经营业绩面临向下波动的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行业是国家的工业基础行业,也是国家工业升级的核心领域,下游领域的需求与国家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更新升级等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上述新趋势带来的我国宏观经济的波动,将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将影响到公司下业的需求,可能对公司经营情况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1)公司将持续关注宏观经济的变化,适时调整经营策略,进一步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和经营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2)公司将加大对下游应用领域行业及客户需求的关注,及时了解最新市场动态,适时进军新的领域和区域。

  工业温控行业覆盖的下游应用领域较广,在不同应用领域形成了相应的优势竞争企业。公司目前的产品技术水平、综合实力在市场中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未来公司若进一步拓展产品线宽度,在原有优势竞争领域外进一步加大投入,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此外,基于市场竞争环境,公司产品价格存在下降压力。若公司未能有效应对上述市场竞争风险,将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1)公司将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与性能,不断开发新产品,深耕主业,不断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来应对市场竞争的风险。

  (2)公司将通过与客户进行新产品协同开发模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提高产品竞争力。

  (4)公司将发挥供应链管理的经验和优势,从供应端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5)公司将在工业温控领域深化探索研究,创造品牌优势,保持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直接原材料占营业成本的比例较高,生产经营所使用的主要原材料包括压缩机、水泵、风机、温控管路元件、控制器和钢材、铜材等金属材料,上述主要原材料价格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影响较大,主要原材料供应链的稳定性以及价格波动将影响公司的未来生产稳定性及盈利能力。若未来公司主要原材料采购价格大幅上涨,而公司未能通过向下游转移或技术创新等方式有效应对,可能对公司的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报告期内,公司钢材、铜材等原材料的采购价格持续高位波动。

  (1)公司通过与相关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最大程度地降低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经营带来的风险。

  (2)内部推行成本优化活动,通过技术升级和设计优化,抵消部分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公司对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公司采取相关保护措施,但是相关措施不足以完全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公司依旧可能被侵权。如果竞争对手损害公司的知识产权,有效模仿公司的产品、服务等,或者利用不正当手段取得公司的保密资料,可能会导致公司耗费大量资源予以弥补,造成公司较大的财务损失。同时,竞争对手也会加大对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由此限制公司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提高公司的技术开发成本。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不存在因知识产权侵权事项受到第三方起诉,亦不存在被司法机关判定侵权或因侵权行为被相关行政机关处罚的情形。公司为保持技术和产品不断创新采取了诸多措施,以避免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但不能排除公司因疏忽、过失、管理不当导致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内部控制措施未能有效执行,或者公司对于知识产权的理解出现偏差等因素引致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侵权风险。

  如果未来公司与竞争对手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或诉讼,公司可能需按照纠纷或诉讼的具体情况调整生产规划、销售订单、研发投入及增加相关成本费用支出等;同时知识产权纠纷或诉讼亦会对公司声誉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进而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公司将持续关注行业技术前沿,加大前沿技术研发投入,与高校展开产学研合作,并积极申报知识产权。

  (3)公司将快速适应新技术、新产品的变化,洞察行业发展趋势,保持灵活的市场需求反应体系,持续研发,保证技术产品更新迭代速度,以巩固竞争优势。

  随着工业温控设备逐步向智能化控制转变,行业对节能环保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其研发和制造将涉及更多学科技术的综合应用。公司经过长期经营的积累,培养和集聚了一批熟悉本行业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的优秀员工,对公司忠诚度高,是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和不断拓展业务的重要基础。国内外同行在我国的新建和扩张、上下游企业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由此必将引起人才竞争、提高人力资源成本。如果公司未来不能在薪酬福利、职业规划等方面持续提供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或激励机制,将可能造成公司无法获得业内优秀人才的加入,或现有关键岗位的人才流失。可能影响公司管理架构稳定性、产品研发进度以及销售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公司稳定发展。

  (3)制定人力资源政策和激励机制,从薪资待遇、文化生活、职业规划和人为关怀等多个层面留住人才。

  目前公司产品的核心应用领域为数控装备、电力电子装置温控领域,未来将快速推进储能及半导体领域温控业务。在数控装备领域,国内生产厂商较多,竞争相对充分。在电力电子装置领域,国内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客户对温控设备在内的重要配套设备可靠性、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和研发设计能力等有严格的要求。在储能领域,行业增速较快,研发周期短,应用场景较复杂,在产品开发阶段如未能及时识别、系统分析、有效应对,存在新产品设计缺陷的可能,造成市场后期服务成本增加。国际知名品牌在工业设计能力、品牌影响力以及生产制造标准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公司与同行业竞争对手在行业布局、客户群体、业务发展阶段或者细分领域等竞争优势不同,使得各家公司的产品线布局、细分产品和重要客户群体均有所区别。从市场竞争角度,公司与同行业竞争对手在相同运用场景的产品存在一定的替代性。

  但若未来公司同行业竞争对手在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工艺方面更具备竞争优势,能够开发提供性价比更高的同类型产品,或工业温控领域出现重大技术突破,则公司可能丧失相关产品的产品竞争力,导致公司产品存在被同类产品或新型产品替代或部分替代的风险,进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报告期内公司纯水冷却单元收入主要来源于柔流领域,在该领域,公司收入较为集中于部分核心优质客户,核心客户口碑是公司新客户开拓的重要基础。若公司丧失相关产品的品质或技术等竞争力,则可能导致公司在柔流领域丧失核心客户以及行业口碑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深入客户应用领域,认真研究产品应用场景,对技术新动向进行提前应对。

  在新领域拓展方面积极与客户进行市场和技术层面沟通,深入到客户产品开发端,与客户进行协同设计,规避新领域市场和技术的风险。

  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中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支出较大,项目运营后折旧及摊销费用将大幅增加,若投资项目不能产生预期收益,上述成本费用的发生将对公司经营业绩构成较大压力,短期内公司盈利水平可能会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且实际建成后,新增产能、实现的成果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等都有可能与公司的预测产生差异。

  (1)公司将审慎对待募投项目的实施,并及时根据外部的环境变化安排好资金投入进度与建设节奏,积极推进产业化募投项目的进展,加快产品研发进程,拓展营销渠道,为募投项目实施后产能释放提供市场保障;

  (2)积极调整公司现有管理方式,以适应资产和业务规模快速扩张给公司带来的持续运营要求;

  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资产规模、人员数量、经营业绩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公司人员规模将进一步扩张,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趋于复杂,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公司未能根据业务规模的发展状况及时改进企业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以及人均产出,将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2)管理层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管理体制,提高公司经营效率,把握企业发展机遇。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上一篇:上峰水泥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下一篇:裴哲义:储能配置需遵循安全性、经济性、先进性“三性”原则